李宇嘉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、首席研究员

楼市困境的总根源

 

01.



10月份的楼市销售数据出来了,土地市场和商品房市场下行很明显,但相比9月份的跌幅收窄了。


比如10月单月,百强房企实现销售金额8923亿元,同比-30.5%(9月为-36.6%);一线城市10月新房成交面积同比-2%(9月同比-35%);10月核心9城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-44%(9月为-46%)。具体的数据就不多说了,今天分析一下,接下来该怎么走?怎么干?

 

紧缩性的政策见底了,比如近期挂牌第三批集中供地的苏州、南京和广州等,明显下调土地竞拍门槛,部分取消“地价-房价”联动;比如,央行明确表态,房贷政策从10月份开始正常了。但从政策底到市场底,还有一段较长的时滞。之所以说较长是因为,政策调整没那么轻松。


 

这一次不是像过去一样,政策在松紧之间循环,而是要对去年下半年以来一揽子楼市长效机制紧锣密鼓地实施,并形成叠加效应,导致行业和市场全链条下行,甚至是加速下行的局面下,不得不适度纠偏。在疫情反复,中小企业困难,裁员到处听闻的当下,这种纠偏也很难避免。

 

但怎么纠偏,怎么把好度,这是个哲学问题,也是从前从未碰到过的问题。贷款集中度、三道红线、集中供地、主体责任等,这些长效机制好容易建立起来,效果很显著,还要坚持。所以,市场惯性下行,还的一阵子。不过,今年最后2个月,就是市场筑底的过程了。


 

02.


土地流拍问题最严重。


这也被认为是楼市全链条下行的罪魁祸首。各地土拍普遍30%左右的高流拍率,原因还不是房企资金链紧张,而是对过去游戏规则的颠覆,这才是根本。过去的土拍,通过前融高杠杆拿地是潜规则。10个亿的地,老板只出1个亿,剩下9个亿,就是从信托、私募融来的。

 

这种规则下,表面上是股权合作,但基本都是明股实债。拿到地,办了施工许可,开发贷进来了,前融就撤出了。大家对此心知肚明,也默认了这个操作模式。不然,开发商怎么高周转、怎么冲千亿、冲万亿。没有开发商这么加杠杆,并借助杠杆不断地创造规模神话,地怎么卖出去?怎么卖高价,全国出让金怎么从1998年的50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.4万亿?


表:土地出让金近年来快速增长

 

这是中国独特的信用生成机制,或金融加速器。源头就是价高者得的“招拍挂”,载体就是开发商以少量自有资金,撬动巨大的杠杆,包括显性开发贷,隐性影子银行(明股实债)。社会资金之所以趋之若鹜、不怕风险,明目张胆豪赌开发商拿地,在于对源头供地方的地方政府有信心。

 

地方政府是总的操盘手,并借助“招拍挂”实现政府的融资目的,实现各种宏伟的规划。

 

其实,卖地净收入并不大。2020年8.4万亿的土地出让金总收入,扣除征收补偿、土地平整,能进国库的没多少。但是,土地撬动融资才是地方政府最重视的。哪些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度大呢?不是经济体量小的,而是经济体量大的发达省份。2020年政府性基金收入(主要是卖地)依赖度大于30%的是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福建、重庆、广东、江西、四川、湖南、安徽10省。


表:土地依赖度最大的10个省份,都是经济发达地区


一样道理,土地出让金排名前面的城市,一直是上海、杭州、广州、南京、北京、武汉、佛山、成都等发达的城市。你可以说,这些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大;也可以说,土地撬动的资本和社会资源多,能实现地方很多职能,很多宏伟的规划。比如,依靠政府平台的基建投资。

 

除了直接拿土地给平台注资外,还有借开发商之手,完成一系列职能。从配建个幼儿园、小学、物业用房,到社区道路、垃圾处理站,甚至是土地一级整备,现在有的城市就靠开发商完成。还有的城市,开发商建好了公共设施,地方不敢接,希望开发商运营,因为接过来就要花钱,政府这个钱也很短缺。但是,靠高杠杆,开发商撬动了数倍于自有资金的大项目,本该地方做的公共配套,通过开发商动辄十几亿、几十亿的项目,就轻松搞定了。


 

03.


国人对财富的兴趣,放眼世界无出右者。撬动了高杆杆,意味着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收益率也很高。加杠杆撬动巨额财富的诱惑下,地产的突破力猛得惊人。比如,有些地块或片区的规划有些许瑕疵,一般利用很难走得通,那就闲置了,但通过商品房开发可能就会突破了。

 

近些年,“招拍挂”只是土地市场一个供地方式,“收并购”撬动的存量土地市场也非常大,这是土地资本化效率的极大提升。“收并购”的地,很多有些瑕疵,但突破以后,迎来的就是楼市的又一次盛宴,巨额溢价摆平了一切利用成本,最典型的就是类住宅和形形色色的公寓。


 

这一逻辑意味着,过去的土地玩儿法,在财富的刺激下,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瞠目结舌、不可思议的卖地高峰、楼市高峰。硬币的另一面,就是将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做到极致。这些年城市基建、新区扩张、产业落地等,背后都是土地在支撑。现在,三道红线、贷款集中度、自有资金拿地、去通道融资等等,从银行到信托、从正规渠道到影子银行,都在去除杠杆。

 

本质上,这就是改变土地市场的玩儿法。

 

但同时,还要“稳地价”,甚至还想卖高价地。这样一来,开发商无法拿地了。市场下行,开发商触及红线,银行拒绝放贷,甚至为保卫债权开始抽贷。于是,从今年下半年开始,一系列债务违约发生了,开发商不得不大力度打折促销,缩减拿地、缩减开工,以应对债务到期。

 

于是,从土地市场到新开工,到融资和销售,再到竣工,全链条快速下行。

 

当然,祭出长效机制,没有任何问题,不治本风险就大了。开发商高杠杆拿地,背后是系统性风险突出的映射:


一是,全行业加杠杆,房价地价轮番上涨,地产泡沫无以复加;


二是,地产加杠杆这么猛,能承受的利率很高,哪个行业也干不过地产,产业空心化;


三是,地价高的另一面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高;


四是,开发商违规挪用预售资金搞“高周转”、盲目转型,导致资金链风险,形成传染效应,引发系统性风险预期。

 


04.


长效机制的猛药必须得下。但是,要尊重历史、尊重现实,新老划断。过去高杠杆操作形成的高价格、高杠杆待开发、待售项目“堰塞湖”,尽管违规,但不能突然断了资金命脉。就好比体育比赛,前面的几组选手挺顺利,轮到后面几组,突然说要提高难度,这就不合理了。

 

过去,银行也好、信托也好,私募也好,资金往楼市走,部分地方政府借平台大搞地产融资,这是心知肚明的事情,或无法监管到,或睁眼闭眼。尽管有些问题,但这种玩儿法对高速城市化过程中,地方融资、基建投资、招商引资、产业落地、新区开发等,做了很大的贡献。



没有超高速的卖地和超高速融资,就不会有这些问题,但也不会有高速的城市化,不会有大规模基建,不会有今天的城市面貌。近期,基建投资连续下行,与紧缩地方政府地产抵押融资密切相关。挥别过去的野蛮,这没问题,但历史遗留问题得解决。现在,卖地和地产开发,突然说要按新规则来玩儿了。对于储备的、正在建的、正在卖的项目,是个突然袭击。

 

所以,近期开发商不拿地了,新开工也大幅度下行,甚至连竣工的钱也没了。笔者认为,对老项目,不能抽贷,该给的融资还是要到位。这就是管理层所讲的全面准确理解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,全面准确理解“三线四档”融资规则。于是,近期地产贷款政策宽松了,额度有保障了。


 

央行说,10月份地产融资正常了。对开发商合理的开工项目,证件比较齐全的,该给的开发贷,还得投放。新老划断不是又一次纵容,而是彻底挥别过去。对新出让的土地和开发项目,必须要全面肃清规则,比如自有资金拿地、资金穿透、预售资金监管,房价地价联动,公建配套同步规划、优先供应。

 

重要的是,很多地方不能太过依赖土地,比如基建投资、平台融资、公共配套,甚至是机关事业单位“发绩效”,都靠卖地,这样又回到老路了。近期,第三轮卖地开启,出让门槛明显降低了,集中供地和优化出让规则形成的一些长效机制,貌似也被突破了,比如不再强调“地价-房价”联动,没有明确表示“购地资金来源”,降低预售门槛等,这不是一个好现象。



我们频繁听到的一句话,就是“没办法”,等着用钱的地方太多了,容忍不了短期的痛,都推给了长期来解决,推给未来去解决,这就麻烦了,这就是当下我国楼市困境的总根源!



如手机未注册,会自动注册 微信登录微信登录